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看不见的“银行陷阱”|环球聚焦

发布时间: 2023-03-15 21:21:31 来源:新民周刊

在上海市中心某超市门口,一张简易桌子,一打填表办理申请,只要用户花几分钟时间,即可申请一张信用卡。新户首刷礼免费送:9块钱看电影,电火锅、双肩背包、旅行箱等任选,优惠活动花样百出,不禁让人想要上前围观,甚至为了获取心仪的礼品,不惜花上几分钟。

类似的场景在各家银行信用卡花式营销中并不鲜见,也是各家银行力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的一个缩影。听起来免费办理一张卡,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办理过后的隐患与风险,可能并非用户想象中“只是填一张表”那样简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信用卡,关于信用卡的页面显示投诉量已近8万。持卡人对于信用卡业务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年费宣传、不当催收、私自扣款、诱导自动分期、注销信用卡难、沟通不畅六类问题上。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邹平告诉《新民周刊》,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过后,银行业务正在谋求转型,各种合作模式也在尝试开拓,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暗藏着消费者看不见的“银行陷阱”。

电话推销套路多

业内人士指出,花式营销的背后,是银行给员工下的“硬指标”。一位银行员工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每天都得开5张卡,任务还是挺重的。已经下午3点了,今天才开了2张。”他每天都要东奔西跑,到各网点去营销。哪里客户多,就往哪里去。

业绩考核的重压之下,市场乱象也暗暗滋生。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38016件,占投诉总量的50.3%。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信用卡投诉占比分别为50.0%、48.6%。

“去银行办业务时,说是信用卡免费办理,还能免年费。办完之后,我一直没用,但前些天银行打电话让我缴纳500元年费。”持卡人吴桐(化名)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道。吴桐表示,多次拨打人工客服电话,但都无法接通。

记者调查发现,持卡人较为突出的投诉是,用信用卡分期推销第三方公司产品,或推销收藏品、纪念币等等。

推销第三方产品一般是银行筛选出所谓“高端客户”,进行电话邀约订购一种权益产品。客户口头同意后,银行客服后台操作,使用信用卡一次性扣款12期免息,但这些产品通常外链到第三方,且相关权益仅支持第三方平台上查看及预约。

作为平台方的银行,在免责条款中通常会写道:如有纠纷,需客户与供应商自行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银行会根据需要帮助客户进行协商。但银行方扮演什么角色,一旦发生纠纷,银行方是否能够撇清责任了?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童喆凡认为,因为该类业务产品,通常涉及电商等网络平台,因此,根据《电商法》规定,银行作为平台方,应该有和第三方合作或产品准入的内控要求,对于商户的资质,需要银行严格把控,并建立登记档案,定期核验更新。如因银行方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同样需承担连带责任。

童喆凡表示,银行不仅作为电商平台方,需要遵守电商平台运营商的职责外,在销售推广过程中,还要遵守《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不得混淆、误导消费者。此外,电话订购产品的形式,目前已不太普遍,且具有隐匿性,一旦发生纠纷,取证较难。

据记者调查,当用户接到推销电话时,客服人员以较快的语速通读权益内容,并提示用户自行记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一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客户预期受阻,权益前后不匹配的情况。童喆凡认为,如果消费者有意购买该产品,可以通过加微信、提供工作证明、产品合同等材料,多渠道进行核实。

银行电话推销的还有收藏品、纪念币等。近日,来自福建宁德的林先生投诉,在一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产品能保值、增值,随时可售出”的承诺下,他分期购买了该行推销的纪念币、纪念章等收藏品,但真正出售时却遭遇了“银行不管、收藏品卖不出”的难题。

据林先生反映,他曾在2022年3月、6月、10月、12月四个时间段内多次收到过该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服电话,分四次采用信用卡分期12期的方式购买了藏品,涉及总额达33900元。

林先生对于支付方式提出质疑,工作人员告知其“没有任何风险”。更关键的是,客服人员每次都会强调,即便不想要保留藏品,也可以在该行任意网点随时进行出手变现,且回购价格不低于发行价。

但近期,林先生资金紧张,想将几类产品一同出售,但却被多次告知要自己去联系古玩交易市场,或者到网上售卖。当地钱币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告知林先生,这类产品其实是工艺品,并不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

童喆凡认为,在消费过程中若银行未向消费者明示,并且承诺可以进行回收,还承认升值空间较大,其中就涉及欺诈以及过度营销的情况。邹平教授则表示,银行推销的收藏品一般是正规发行的,但这种产品升值潜力相对有限,只能用于收藏并不适合投资。经过几年后,很多产品价值与原发行价无异,甚至还会下跌,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

隐形扣费的“手”

用户使用银行卡的频率很高,但却很少对银行卡的账单进行仔细对账。因此,银行方面存在一些隐形扣费,就像一双隐形的“手”,令消费者难以察觉。比如,还房贷、信用卡、私自开通业务等。而因为这些违约金、利息、年费等,金额较小,有的用户选择不维权,有的用户即便维权,对于是否主动开通的界定,取证上面也存在困难。

来自湖北的赵女士(化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称,浦发银行信用卡App“浦大喜奔”未经自己同意,私自开通“玩转全球”付费业务,导致其每月无端被扣款20元,至今年1月底已连续扣款37个月。

赵女士表示,自己从未收到过每月20元的短信和微信扣款提醒,甚至从未听说过玩转全球业务,更别说办理了。但浦大喜奔App在线客服回复称,赵女士2019年年底申请办理了玩转全球业务,因其一直未取消订购该业务,便在结束一个月的服务周期后自动续费,并每月扣收20元费用。

赵女士对此予以否认,并要求浦发银行偿还所有被无端扣除的相关费用。然而,客服人员仅帮赵女士关闭了该业务,并未退还其全部已付费用。

赵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目前已有多名投诉人声称遭遇相同事件。截至目前,黑猫投诉平台关于“浦发玩转全球”的投诉量已高达2638条,投诉内容多为质疑该项业务存在私自扣费的行为。

上图:来自湖北的赵女士称,浦发银行信用卡App“浦大喜奔”未经自己同意,私自开通“玩转全球”付费业务。

据浦发信用卡微信公众号显示,玩转全球业务是浦发银行信用卡推出的一项增值服务,业务主要与信用卡取现手续费减免相关,统一收费标准模式为20元/月,服务周期为一个月,到期自动续费并扣收费用。

从浦大喜奔App可以看出,玩转全球并无独立的icon,所处位置并不明显。办理该业务需要两个途径,一个是用户需要通过“App-权益平台-搜索‘玩转全球’”来进行业务办理;另一个是用户可以在App申请办理信用卡过程中,“勾选”办理该业务。

那么,用户在App申请信用卡时是否有明显的相关勾选选项?在基础信息页面最下方,附有办理信用卡时必须勾选及同意的相关文件,其中,只有在《信用卡业务主要收费项目表》中提及玩转全球业务,包含在除了年费、挂失费等常规项目外的“增值服务费”大项中,位置并不明显。并且,项目表虽然注明了该业务的相应收费标准,但未注明办理该业务的适合人群、详细说明等内容。

童喆凡认为,未明确提示给客户开通的服务,属于侵害消费者选择权,持卡人可以首先和银行沟通,说明自己并未开通此业务,可以要求银行退还费用。如果银行未予解决,可以向银保监会反映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那么,如果持卡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勾选了相关业务,责任在持卡人还是银行?童喆凡认为,针对无意与否这一动作,主观上较难举证。北京市博融律师事务所李哲律师表示,需要看银行有没有重点提示,比如付费和自动续费有没有黑体字等足以引起持卡人注意,此举证责任在银行,另外,银行需拿出持卡人办理的文件。

事实上,浦发银行信用卡增值服务并非首次被投诉,早在2020年,就有投诉人投诉该行白金卡被绑定4个收费项目(电话医生、玩转全球、免还款、免盗刷极致版),五个月累计扣款340元。

去年,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 “百宝箱”业务也曾引发大量投诉。投诉的消费者普遍反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默默”开通了这项业务,且没有收到相关保险合同,每月自动扣款也没有短信提示,如果不检查信用卡账单,很难发现这笔“隐形损失”。

民营银行“打擦边球”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低利率时代下,中小银行负债端面临压力,一些民营银行也开始挖空心思,打起了“擦边球”。一些民营银行以白名单、邀请注册、返现奖励等更加隐蔽、擦边球的方式进行高息揽储。然而,高息“福利”背后暗藏的风险,不可小觑。

储户姚玲(化名)最近开始陆续收到一些中小银行“揽储”的电话,存款收益都非常高,有一款产品1年定期专属存款收益可以达到4.25%。对于有定期储蓄习惯的姚玲来说,这些高利率存款产品充满吸引力。

姚玲说,自己转存的新到期的定期存款,原本就“一降再降”的1年期存款利率又下调了25个BP。2023年开年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将存款利率维持在低位。

上图:低利率时代下,一些民营银行也开始挖空心思,打起了“擦边球”。

在市场利率维持低位下,却有部分民营银行推出花样繁多的补贴、利息优惠等活动,以隐蔽性的方式,试图承接大行低利率下溢出的部分客户。

以新网银行为例,据该行客户反映,在1月初该行采取的是VIP制,只有通过老客户邀请才可注册为该行的VIP,并享受专属的优惠存款。在姚玲提供的截图中显示,该行2月份1年期产品可做到4.25%的收益,其中2%是银行利息,2.25%是VIP专属福利,其中在醒目位置标注该产品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不过,2月10日,该行客服表示,目前该行没有VIP或白名单。

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活动本质上都是高息揽储,相较于直接标注高利率,通过补贴、利息券等激励计划,虽然对客户来说具有一定理解成本,但相对隐蔽,监管风险较小。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异地展业也是容易触碰的监管红线之一。相较于大行网点密集,民营银行往往受制于“一行一店”限制,营业范围有限。

根据《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要坚守发展定位,确保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存款业务,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规定条件的除外。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部分民营银行在该方面并未设置明确界限。某家并不具备异地展业互联网资质的民营银行在注册环节,称根据监管要求需要收集用户开设账户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但在产品购买环节,位于异地的用户购买该行某款3个月期、年化收益1.6%的定期产品时,却并未受到相关限制。

一方面对于主动办理的客户不设限制,另一方面这类银行通常采用老带新等裂变传播方式进行拓展。部分民营银行频频打擦边球,高息揽储,与部分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关。这类中小银行贷款增长较快,收入方式繁多。但受限于一行一点、信用背书不足等因素,存款增速相对乏力。

邹平告诉《新民周刊》:“投资学常识告诉我们,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为了支付投资者10%的回报,同时资金募集方也需要从中获取相应利润,资金募集方就必须把所募集的资金投资到回报率远高于10%的项目上。”

这就意味着,项目风险的走高,使得投资变成赌博,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往往得不到承诺的回报,还不排除本金遭到损失。

2023年2月3日,银保监会表示将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

此外,不断出现的新型联合贷款模式也考验着民营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比如,微众银行有微粒贷,网商银行有网商贷,新网银行则是好人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表示,通过联合贷款模式,科技公司出资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放大杠杆,急速扩张联合贷款的规模。他认为,互联网银行做大了规模,但贷款风险却是在商业银行,一些风险更高的客户进入到银行体系中。

为了应对联合贷款带来的挑战,去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商业银行从事互联网贷款或联合其他机构一起放贷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尹振涛说,这一规定意在从原则上规范出资、联合贷款双方的风险承担机制、业务流程,特别是核心风控不能离开银行,不能外包等。记者|吴 雪

标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