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培养造就中小学好校长的“一体化”之路

发布时间: 2023-04-12 09:00:4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人”是核心因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关键。

中组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小学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具有一定年限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校长一般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一般应当担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中学校长应当担任中小学高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提任学校正职的,一般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学校副职岗位任职经历或者3年以上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经历。


(相关资料图)

教育部等八部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人才造就模式”。可见,中小学校长一般由优秀教师和中层管理者中选拔提任,国家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专业发展在政策层面进行了系统设计,但对好校长的培养培训尚未形成专业化体系。如何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造就中小学好校长,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

夯实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理论之基

中小学校长是一个专门职业,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养、培训应依据校长专业发展的应然逻辑,并设置与之匹配的课程,构建起相应的培养培训体系。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校长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作为培养培训者,应遵循相关理论的指引,指导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走向“科学化”。

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保罗·朗格朗是其奠基者和倡导者。终身教育即终身学习,包括学习社会场域中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蕴含从生命起点到生命终点持续不断的发展,包含教育发展过程中各节点与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好校长的培养,要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树立为师范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从师范生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发展阶段,开展持续不断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

学习进阶理论。学习进阶亦称学习轨迹,其根本理念在于学习是发展性进阶,其本质是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模型,将学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描述,描述的内容是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概念性理解或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学习进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是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进阶的研制主体。

校长专业化需要连续的专业学习,因此将学习进阶理论应用于校长专业发展领域,可以改变校长传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使校长成为清晰理解自身专业发展阶梯自觉的专业学习者,从而为校长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认识视角和分析框架。

校长专业发展理论。校长是一个专门职业,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促进校长职业成为专业性的职业,必须实现校长专业化。校长专业化有两个层次和视角:从职业群体的视角看,校长专业化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即在整个职业层面逐步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视角看,校长专业化指校长专业发展,即校长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个体意义上的校长专业发展是职业群体意义上的校长专业化的基础,也是保持、巩固和提升校长职业专业化地位的必要条件。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专业学习的起点在校长任职之前,一般需要经过职前学历教育阶段、校长任职前专业储备阶段、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阶段、校长任职后专业发展阶段等系统培养培训过程。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特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中尚未设立专门培养校长的学科专业,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校长从优秀教师中层选拔,校长的首个职业是普通学科教师及班主任,而且通常是先做好学科教师及班主任,才有机会实现专业转型,即“教而优则仕”。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和主要困难是经历专业转型,从“学科专业”转向“教学专业”,从“教学专业”转向“管理专业”,逐步走上校长专业发展的道路。

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校长培养培训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简约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一种科学成熟的培养模式,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改进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范式和运行方式,从而指导人才培养实践。培养模式具有三重维度:宏观维度的培养模式指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单位、中小学校等范围汇聚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多样化的主体关系样态;中观维度的培养模式指在学校层面聚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培养方式、教育评价等要素,建立多种教育教学要素的关系形态;微观层面的培养模式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关系样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教学模式。

◆构建四阶段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

根据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理论,结合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实践,融合培养模式的三重维度,可以构建四阶段一体化中小学校长培养体系。

一是职前学历教育阶段。高等院校没有专门培养校长的学科专业,针对本科师范生、教育类研究生等教师教育类学生尤其是对于具有校长潜质的学生或者职业生涯选择校长的学生,可以在职前学历教育阶段加强引导培养,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管理知识、校长职业理念教育,涵育其校长意识,培养其教育领导与管理的初步能力,初步帮助其形成校长角色认知,从而培养一批潜在校长。

二是校长任职前专业储备阶段。校长的职业起点多数是普通教师或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要经历普通教师的淬炼和中层管理者的历练。普通教师阶段主要担任学科教师及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中心,跳出学科专业的局限,在教育层面思考教学问题,提高教书育人能力,锤炼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成长为优秀教师;开展课堂管理、班级管理、综合育人等实践锻炼,锻造自身的管理潜能。中层管理者阶段主要担任部门主任或学科主任、年级主任,要以教师为中心,跳出教育视野,从更宽广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确立以管理为取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校文化管理、人际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切实增强管理与决策能力,提升中层领导力,培养战术素养和战略思维。在此阶段,将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和中层干部选为校长后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使其掌握学校领导的必备知识与方法,从而构筑未来校长人才的储备池,造就一批后备校长。

三是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阶段。校长资格制度是对从事校长这一职业应具备的条件和获得这种条件的规则的总称,包括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和任职资格培训制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办学治校能力的重要措施。《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应当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主要是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来源于优秀教师和中层管理者)进行的专项资格培训,是对新任校长的入职培训,使其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校长任职资格,能够胜任校长职务,从而培养造就合格校长。

四是校长任职后专业发展阶段。在职校长根据校长成长发展阶段,重点培养造就骨干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骨干校长培训主要是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卓越校长培训主要帮助校长凝练办学思想,形成办学风格,提升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后备人才,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家型校长培训主要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思想引领能力,培养造就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构建一体化的培养培训目标体系

根据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构中小学校长成长发展一体化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培训专业化的教育家型校长。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根据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阶段培养培训目标的整体设计,确保目标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衔接。职前学历教育阶段,主要是唤醒师范生担任校长的意识,培养其专业化校长的基本素养,获得初步的教育管理能力;厚植教育情怀,助其成为未来潜在校长。任职前专业储备阶段,主要是将优秀教师和中层行政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传道授业解惑本领,使之成为未来后备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阶段,主要是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养校长的岗位胜任力,使之能够适应和胜任校长实际的工作岗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校长。职后专业发展阶段,主要是立足校长的持续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升校长的综合素养、教育管理智慧、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思想引领能力,使其成为骨干校长、卓越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

◆建设一体化的培养培训课程体系

基于中小学校长成长发展一体化目标体系,建立校长成长发展各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培养培训课程体系。职前学历教育阶段,在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设计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模块,构建职前师范生教育管理基础知识体系;设立基础教育名校长论坛,聘任基础教育名校长担任师范生实践导师,组织师范生开展基础教育管理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教学,唤醒其办学治校初步意识,涵养校长基本品质。任职前专业储备阶段,基于为教育而教、为国家民族而教的境界格局设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学校管理等课程模块,体现促进优秀教师转化为中层管理干部的特征,涵养后备校长办学治校初步能力。任职资格培训阶段,基于校长专业标准设置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课程模块,体现资格教育在促进优秀教师、中层管理干部转化为合格校长的过渡性特征,促进优秀教师、中层管理干部转化为合格校长。职后成长发展阶段,基于校长专业发展理论设置各具特色又相互衔接的层级式校长培养培训课程内容,骨干校长以职业规划、专业理解、教育情怀为重点;卓越校长以完善教育理论知识、提炼办学治校经验、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为重点;教育家型校长以教育思想凝练、教师实践创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为重点。

◆建立一体化校长培养培训机制

为支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与实效性,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

建立高校内部协同机制。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中小学校长,须建立统筹管理机构。成立高校层面的教师教育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咨询中小学校长一体化培养培训;高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处)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中小学校长职前职后培养培训;高校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和校内师范专业所在学院等相关二级单位建立协同合作共赢机制,共同开展中小学校长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

建立“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明确地方政府、高校与中小学各方主体的权责利,建立机构间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地方政府主要是统筹管理,发挥“计划—服务”功能,搭建区域专业平台,保障校长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运行;高校是实施主体,发挥“指导—服务”功能,落实校长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具体任务;中小学是实践基地,发挥“实践—服务”功能,提供校长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实践反思场域。

构建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构建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教师教育师资互聘工程”,选派高校教师教育师资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教育行政部门任教挂职;聘请中小学名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到高校兼职挂职,促进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各方队伍的深度融合。

为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提供专业与学科支撑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层面均没有专门的学科专业进行中小学校长培养,仅有相关的学科专业支撑校长培养培训。本科专业层面,先后设“教育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在现实中,教育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师范生,绝大多数未能走上中小学校长岗位,因为中小学校长大都是从优秀教师培养提任而来的。当下,我国需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为培养师范生的校长意识、教育管理素养提供专业支撑;同时促进师范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交叉融合,合力建设管理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支撑师范生职前学历教育阶段潜在校长培养。

研究生学科专业层面,学术型学位设有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教育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有“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我国学科专业制度由国家以法令的形式进行规划,形成了“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类)—二级学科(专业)”的结构,这种结构关系到大学的招生制度、人事制度、职称制度及学术资源。高等院校中,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培养造就专业化教育家型校长,需要加强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术型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探索设立“校长学”专业方向,构建校长培养培训的学科体系;同时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管理方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建设,为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提供学科支撑。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本文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监测专项课题《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05-011-BZPK01)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12日第13版

作者:李铁绳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