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世界观点:这个“85后”平谷娃如何成为“大国农匠”?

发布时间: 2023-04-28 10:14:27 来源: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
他是村书记放心托付的平谷本地娃, 是同事口中靠谱的长期合伙人, 还是清华大学老师眼中,北京新农人的代表 ……

在2022年首届“大国农匠”评选中,“85后”的北京平谷青年张海龙凭借“乡镇+村集体+村民+企业”四方共建的民宿经营新模式,获得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类三等奖。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这位年轻的“大国农匠”,在这个新的春天,于京郊乡村的泥土之中,又将勾勒出怎样一幅春耕图?

“欢迎家人们进入直播间,现在是四月份,平谷最美的季节,也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来我们这儿不仅可以赏桃花,还可以住美宿,吃特色美食……”手机屏幕前,身着传统唐装的张海龙,滔滔不绝地讲起身后这座民宿小院的特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北京平谷的旅游旺季从每年的4月开始,这里有堪称“世界最大的桃园”。冬去春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踏青赏花,张海龙也进入到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耕时节。只不过,他的“春耕”有些不同。

近几年,一股强劲的“民宿风”吹过京郊的大小村落,近千家民宿从曾经的农宅上拔地而起,召唤着城市的来客。而相较于怀柔、密云等起步较早、规模集聚的地区,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平谷,虽然坐拥金海湖、石林峡等多个4A级旅游景点,过去还是多以农家院接待为主,一年到头除了吃桃的时节,很难调动起游客们专程留宿的积极性。

今年35岁的张海龙,是平谷一家专门为乡村民宿提供服务的文旅公司创始人,他和团队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哎呀,这里有好多猫啊!”这是去年国庆期间开始试营业的“太后的猫”主题民宿。

半山坡上,白墙蓬草顶的新派建筑和周围淳朴的村落环境融为一体,半开放的围墙上,用彩色石子拼成的招牌——“太后的猫”四个幼圆体大字,为这个小院平添了几分童趣。几只橘猫懒洋洋地或坐或卧,精神好的小奶猫在住客的逗猫棒下玩得起劲儿。

正在操作台忙着给咖啡拉花的是房东的儿子张燕秋。

两年前,眼瞅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乡村生活,张燕秋和父母也盘算着把自家两个小院子改建成民宿。东拼西凑攒够了装修款,但缺少设计、不懂管理,改造好不容易做完了,客人却没能吸引来。“之前我们是自己瞎琢磨,弄得设计有点‘纯民家风’。后来从朋友那儿知道张总,引荐之后一聊,发现他的设计非常惊艳,当时就直接签合同了,设计装修直接就包给他们了。”张燕秋笑道。

客厅里桃木做的小猫玩偶、客房内充满猫元素的床单靠垫,无不呼应着主题。“为什么叫‘太后的猫’呢?因为它坐落在平谷区王辛庄镇的太后村,历史记载这个村是萧太后的出生地,有比较深厚的辽金文化。还有就是传统的民宿或者是旅游的酒店,它是不让带萌宠的,但是城市人养宠物的特别多,我说这个就是有市场空间。不仅说为人服务好,也要对宠物也有一定的尊重。有宠物的可以带着自己的来;自己没有的,我们这也养了一些猫,大家可以撸猫、住民宿,我们又植入了咖啡。想采摘,它边上还有有机的菜园。包括我们还能帮着旅拍,有很多定制的特色服务。”张海龙用他对乡村民宿的理解和创意,为这里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曾经以“太后大煎饼”小有名气的太后村,如今因为“太后的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前来打卡,有时候周末还会堵车,村委会不得不在村口新施划上了停车位。

太后村村委会书记杨铁鑫也经常带队过来参观,今年村里想再开出六七家民宿,还计划打造一个主题乐园。“民宿集群还是跟海龙合作,让他做前期的设计,到后期的运行管理,因为他毕竟看的多。再一个想做一个高科技农业主题乐园,在一些休闲项目上也能更多元化。”杨铁鑫说,以前全村常住人口也就700多人,如今越来越多村民看到机会从城里回来,短短几年,常住人口已经接近900人。

张海龙是土生土长的平谷娃,从小是扶着羊背学会走路的。至今,他的微信名里还一直带着“放羊娃”三个字。像绝大多数农村子弟一样,曾经的他通过读书深造,跳出农门走出乡村,在市区一家国企从事着让父辈搞不懂却打心底里骄傲的互联网通讯工作。

转变发生在2016年,当时家里的养羊行当因为疫病侵袭,加之销路过窄,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张海龙就在工作之余,将学到的互联网知识和通信技术运用到传统养殖业中,通过搭建云端服务平台,把羊从山上、圈舍养到了“云端”,实现线上订购、认领、实时监控追溯等功能。

忙活了几个月,这个”云端放羊“计划,不仅帮自家的产业解了围,还被平谷团区委注意到,请他参加了一场青年创业项目的路演。看着台上年轻创客们激情澎湃地宣讲,他开始设想或许自己也可以全职回乡创业。“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受到这种幸福感确实不一样。在市里边,我们做通讯一年给代理商或者是合作方提升营业额几百万、上千万,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很大的一个刚需。但是老百姓这块儿,一年你给他提升几千块钱,对于他们的意义非常重。”

那时候,张海龙已经成家生女,妻子刘晶晶是市区一家一级一类幼儿园的老师。留下,两个孩子可以轻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返乡,则意味着全家安逸的生活将被连根拔起。

“肯定会舍弃很多东西,老人一开始也不同意,觉得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干嘛要回来。就是拗不过他嘛,但是现在家庭幸福指数确实是提高了,以前我都是自己带孩子,还要工作,现在起码在家附近老人能帮着,他晚上能早回来就早回来一些,陪陪孩子,这方面是确实是弥补了不少。”刘晶晶说。

张海龙一家返乡创业的这几年,恰逢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的关键时期。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

从帮忙家里的羊产业,到服务家乡的大桃产业,再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休闲农业和民宿产业,在并不轻松的创业过程中,张海龙也在重新认识家乡,重新理解乡土草根的坚韧与丰富,不断探索更加适合自身与乡村的发展方向。

返乡七年,的张海龙自己也没想到,如今已经一手打造出了四个品牌,不仅在本地带出了一支年轻的队伍,过去在城里工作的老同事董丽华也被吸引而来,成为张海龙新公司的合伙人。“他有想法要回乡返乡创业,当时也跟我聊过,作为好朋友也挺主张他回来的。第一个民宿当时我也是合伙人。从全程的选址、设计,包括施工反反复复,他在其中都特别认真,小细节抠得特别细。我们后来就从开始合作项目,慢慢后来到做公司合伙人。他为人处世首先很真诚,利他的思维很强,我觉得做事还是要和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董丽华说感慨地说。

这个春天,张海龙再次接到来自清华大学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的邀约,请他给全国十多个脱贫县市的书记和青年带头人上堂课。去年这时,张海龙的课曾在线上吸引了4万多人围观。今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得以实地走进京郊小院,了解“乡镇+村集体+村民+企业”四方共建的民宿打造新模式。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项目负责人徐香兰老师,对这堂实践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去年我就请他给我们上乡村产业人才的线上课,他的课很受欢迎,大家都比较关心营销这种乡村产品。他是属于文旅的实践者,一个很好的代表。以前他们都觉得北京没什么可看的农业,但是我觉得他做得是很好的。”

张海龙愿意参加这样的分享。在他看来,相较于传统的农人,拥有知识与技能,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融入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将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不久前,张海龙正是以新农人的身份在首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获奖,是北京三名获奖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很激动,因为也知道这个荣誉也挺厚重的。我觉得这是给予我们在创业路上一个认可,也给我们很大的鼓励,让后续创业更坚定信心。”

从大都市的新市民到乡镇农村的新农人,一路走来,有质疑、有坎坷,但更有收获、有成就。未来属于青年新农人的广阔天地,将大有作为!

“现在新时代,我觉得青年人有更大的机会。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但是人才振兴是核心、是灵魂。我们只是其中一颗小星星,但像我这样人多了之后,我带着几十人,上百人回到乡村,带出来这些人还能再有带动性,就是倍数嘛!星星多了,不就把整个星空点亮了嘛!”张海龙说。

编辑 | 林已萍 审核 | 王志凯 来源 | 北京新闻广播

精彩内容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
财经